蓝山下的漫长流亡史?---《蓝山》点评
- 发布日期:2018-05-11
-
读以色列作家梅厄·沙莱夫的长篇小说《蓝山》之前,不妨先读美国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 》“垫底儿”。 1988年某天,时任《纽约时报》驻以色列记者的托马斯·弗里德曼边吃早餐边从美国一家报纸的头版显著位置看 到一张以色列士兵抓巴勒斯坦人的图片,紧挨着这则无关痛痒新闻的是伊朗与伊拉克互发远程导弹造成几十名民众伤亡。这件 小事给了弗里德曼一个极好的反思机会,以他在中东地区长达十年的历练,他发现,“西方人心中一切历史的和宗教的运动, 都和以色列有关”,西方(基督教社会)一直把现代以色列看作是3000年前《圣经》里戏剧性事件的继续,因此,整个西 方社会都关注以色列,新闻界更乐于将其变作“楚门的世界”,以美国为例,播报以色列新闻的频率可以超过总统候选人的新 闻。弗里德曼引用以色列一位发言人的话说“每天上午我们都为世界表演脱衣舞”。 的确,到今天也是,即使这本书中的风云人物如拉宾、阿拉法特已经故去、沙龙在沉睡中,但巴以之间各种纠纷冲突 仍旧源源不断地从新闻里向我们扑来。在这个无限透明、泛政治化的“弹丸之地”,它的文学形态是怎样的,无疑值得研究, 毕竟现实已经足够丰富,然而无论如何,如此触手可及的现实世界势必会极大冲击作家的世界,阿格农如此,耶胡达·阿米亥 如此,阿莫斯·奥兹如此,梅厄·沙莱夫更是如此——而且《蓝山》比前面几位作家的小说都靠近以色列的政治现实。 历史上从俄罗斯大地、中欧移民(以及流亡)西方的人中,其优秀者足以构成人类耀眼的知识分子群像,《蓝山》描 述的不是这群人,而是历史上最藉藉无名的群体。“我”的外公和他的朋友们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召唤下从俄罗斯来到巴勒斯 坦,在以色列中北部的卡麦尔山(蓝山)下拓荒。小说的叙述者,“我”,父母死于巴以冲突,由外公抚养成一个四肢发达头 脑简单的男人,并且成了外公因丧子之痛而报复村里人的遗嘱执行人——将外公的土地改作墓园,身在国外的犹太人不惜重金 购买坟墓,以求葬在以色列这片土地上,尤其是葬在外公—一位享有很大名声的园艺专家的身旁。着墨最多的当然是村中诸人 ,由最早的米尔金(外公)、泽尔金、菲吉(外婆)、利伯森创立的拓荒者小组,到一个犹太移民村落,自然界的侵袭和人事 的纷争一刻都没有停过。 《蓝山》出版于1988年,从托马斯·弗里德曼出版于1989年的书中可以看出,《蓝山》成书于巴以冲突最厉 害的一段时间(加沙和西岸巴勒斯坦人开始“因提法达”,抗议以色列的占领)。《蓝山》没有清晰的现实对立,但它内部的 动荡更让人不安:故事的主要冲突在于,村里人不接受因战争受伤的埃夫莱因舅舅,这才会出现“我”经营的墓园,它不仅贯 穿了整部小说,还有意无意地指向一个“莫须有”的寓言——外公的遗嘱是:我要毁你们的地。没有什么比土地更能在这片“ 应许之地”说明问题的了。梅厄·沙莱夫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对于创造一个新国度的人们来说,这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 的,这里也有一个魔幻现实世界。 《蓝山》是梅厄·沙莱夫的第一部长篇,但显示出的彪悍厚重,甚至可以超过著名的阿莫斯·奥兹(相比之下奥兹的 小说过于精致纤细、文学味过重)。整个故事艰深晦涩,尤其是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叙述者口中,时间混乱,事件错位。这 部小说共有51个章节,比这个数目更多的是散落式的故事,如果读进去了,会发现一个个相当的精彩可口。举一个简单的例 子,在这本小说中的动物们:骡子柴泽尔,母鸡拉吉尔·亚娜伊特,公猫布尔加科夫,奶牛哈吉特和珍·瓦列恩,这些动物们 哪怕只有一句话的描述,却像一篇故事那样富有趣味和讽刺意味,这要比我们读到的“驴折腾”、“猪撒欢”自然好看多了。 (来源:http://news.sina.com.cn/c/2006-06-09/164710113855.shtml)